单纯从刑侦剧的角度来讲,《沙尘暴》的故事是比较简单的,并没有太多可渲染的东西,但是它的复杂性在于案件背后所有人的故事,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独立又相互交织的
“锅炉里突然掉出一具尸体,漫天的煤灰裹挟着真相扑面而来。”这个极具冲击力的画面,让编剧赵冬苓久久难忘,也是优酷白夜剧场全新悬疑剧《沙尘暴》的创作原点。
《沙尘暴》于3月28日在优酷视频平家播出后获得外界一致好评。4月7日,《沙尘暴》以豆瓣评分8.1的高分成为2025年开年评分最高的悬疑剧。
猫眼专业数据版显示,《沙尘暴》当前播放量累计破亿,3月31日至4月6日集均有效播放量位列第一。
《沙尘暴》由谭嘉言执导,赵冬苓编剧,高群书监制,段奕宏、王锵、张佳宁、张瑶领衔主演。电影讲述了一老一新两位风格各异的刑警排除万难、不惧牺牲,在重启调查8年前的一桩杀人案时,扫清阴霾、抓获真凶的故事。
让赵冬苓久久难忘的画面源于采访时听到的一个案子,当时她就认定,这是一个绝佳的故事开头。
时至今日,赵冬苓已无法回想起听到这则消息的准确时间点,但她推测大概是在2019年年初或是2018年年底。此后,这一画面便在她的脑海深处扎根、生长。于是,赵冬苓开始倒推故事,想了解在这个荒诞又残酷的案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人性挣扎。
赵冬苓想借虚构的边陲小镇,讲述特殊时代的“沙尘暴”,当现代化浪潮席卷而来,那些被留在原地的人们的命运困境和挣扎。就像剧中的王良、刘盈盈、孙彩云,他们既有小人物改变命运的强烈欲望,又带着熟人社会特有的狡黠与温情,这种矛盾感就是赵冬苓想呈现的时代切面。
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在赵冬苓的脑中逐渐成形,在这座小城里,人们面临着走出去还是留下来的抉择,家乡对远离的人有着莫名吸引力,而留下的人则在传统生活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挣扎,这成为《沙尘暴》独特的故事底色。
赵冬苓从1992年开始担任编剧,曾多次获得优秀编剧奖,凭借《沂蒙》《红高粱》《警察荣誉》等高口碑影视剧被广大影迷所喜爱。
但是和以往的年代剧创作不同,这次是她职业生涯首次执笔悬疑题材,并且还要从一个场景反推出故事,与她以往从采访积累素材再创作的流程完全不同。这虽然给了她极大的挑战,也令她相当兴奋。
赵冬苓以高效创作著称。创作《沂蒙》时,她仅用17天便完成了20集剧本。但《沙尘暴》的剧本从构思到创作历时3年之久,中间经历了两三次大的推翻修改,最终一稿是一两个月完成的,故事大纲和最后的呈现差别非常大。
赵冬苓认为悬疑剧不应只是一场解谜游戏,更应是一面照见时代与人性的镜子,她希望《沙尘暴》能成为这样的镜子。
在筹备阶段,谭嘉言又将剧本过了两三遍。从原始剧本到工作台本,额外生发了一些人物的故事线,比如壮壮、程春的故事线。谭嘉言认为,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要分得很清楚,次要人物更多的是服务于主要人物。
《沙尘暴》的立意是要展现小镇的众生相,每一个人物谭嘉言都不想放过,他在拍摄阶段会和演员互动,一起探讨并完善剧中人物。
此外,《沙尘暴》的后期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后期阶段又进行了一次故事的创作和加工,为最后的成片贡献了40%的力量。
2023年拍摄前夕,《沙尘暴》剧组演员曾深入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公安局进行采风。前期的采风工作为剧中的办案逻辑、刑侦手段、办案流程等提供了有效帮助,同时为更好地诠释剧中警察角色提供了现实参照。开机前,主演段奕宏主动和当地警方深入接触,他希望更加贴近真正的当地基层警察,主动寻找人物的贴近感及饰演警察的信服度。
《沙尘暴》剧组深入西北荒漠,用纪实主义手法还原了沙漠、草原、雪山、羊群、土房、牧民共同交织出的西北空间,并以大量风沙实拍营造漫天狂沙的西北小城氛围。
剧本设定场景为2000年左右的西北边陲资源枯竭型城市,一个充满时代印迹的边陲小城,所以在选择拍摄地环境、样貌上都希望能找到一定的抓手。剧组曾前往很多地方选景,最终将大量主场景选定在更具20世纪90年代厂矿质感的瓜州县柳园镇。
在拍摄过程中,剧组的物理特效部门会同时使用3到4台直径一米多、风力很强的飞机头风扇来模拟风沙。为了减少对演员皮肤的伤害,同时又具有沙尘质感,剧组大量使用麦麸、小米等谷类。但由于环境本身的地表覆土比较多,尘土还是会被吹起。谭嘉言说,演员在拍摄过程中受了很多苦。
拍摄环境对剧组工作人员来说也很艰苦。谭嘉言透露,在拍摄过程中,全剧组每天都在高负荷运转,只要涉及风沙的戏,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暴露其中。
室内拍摄环境也并不轻松。《沙尘暴》中让影迷记忆深刻的情景之一,锅炉房一定占有一席之地。而锅炉房并不是影棚搭建的场景,而是将荒废的锅炉房实景改造,经过翻新,又重新搭建。锅炉里有沉积多年的煤灰,整个空气里都弥漫着煤灰。尽管工作人员每天都戴着口罩,但是回到房间之后,鼻腔、喉咙里也都是煤灰。
如果辛苦是体力上需要承受的负担,那么技术难题就是剧组脑力上需要攻克的难关。所有的幕后职员包括导演,都是第一次操作此类题材,拍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难题,比如:风沙怎么做更有效果、如何将车陷到流沙里……而如果完全靠后期的电脑特技来完成,费用是无法承担的,所以还需要结合实景拍摄。
但是要一台几吨的车陷入沙漠里,人陷到流沙里,怎么操作?怎么拍摄?这都是剧组要攻克的难题。谭嘉言对此印象深刻,关于这些难题,他和物理特效部门、摄影部门、美术部门、道具部门在拍摄过程中开了4次会,每天收工后都会研究,大家提出各种解决方案,希望用最简单和最省钱的方式去处理。但是研究出来的方案都无法实施,最后只能在沙地里挖一个坑,用起重机控制,同时现场有物理特效部门配合,再结合后期的帮助完成画面。尽管实操难度很大,但谭嘉言对最后呈现出来的画面质量很满意。
悬疑剧一直是主流的剧集类型之一,深受广大影迷所喜爱,但是正因如此,此类赛道始终面临着创新突破的难点。
谭嘉言认为,《沙尘暴》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其文学性,最大的突破点也是剧本,“剧集的整个故事脉络都带有文学厚重感。好的作品是创作者完成后,将作品呈现到观众面前,要跟观众完成再一次的创作。作品所有的内涵价值是创作者和观众一起完成的,那就是它独特的文学性”。
谭嘉言坦言,单纯从刑侦剧的角度来讲,《沙尘暴》的故事是比较简单的,并没有太多可渲染的东西,但是它的复杂性在于案件背后所有人的故事,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独立又相互交织的。“《沙尘暴》的叙事逻辑有点像美剧,它不疾不徐的,慢慢地交织人物的网,交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在网的结点上剪开,让大家看清楚里面的脉络和线是什么样子的,它有自己独特的节奏,这就是它跟同类型电视剧不太一样的地方”。
在谭嘉言看来,《沙尘暴》是一个挺特殊的项目。在进入拍摄周期后,他没有遇到任何来自外界的干扰,全心创作,必威betway 必威官方首页官网因此也挖掘了所有人使用最大能量完成该作品。正是对这个剧本的热爱,对这个项目的热爱,整个剧组全身心忘我地投入,所以《沙尘暴》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。
时隔几年再回头看,谭嘉言觉得《沙尘暴》有遗憾的地方,但他清楚,电影、电视剧就是遗憾的艺术。“无论是收获赞美还是批评,肯定有不足的地方,观众反馈回来的意见,我们还会再去探讨和学习,并吸取一些经验教训。”他说。